东北师大青年教师董永军的北极神奇科考之旅 寻常巷陌-民生在线 徐慧 222829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民生在线 > 寻常巷陌

东北师大青年教师董永军的北极神奇科考之旅

2016-09-21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中国吉林网讯 记者 郭美佳文/摄 8月25日,参加北极科考的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青年教师董永军成功完成任务,搭乘第7次国际北极科考队“Araon”号顺利返回祖国。9月20日上午,记者在东北师大物理学院见到了董永军,他向大家展示了这次北极之行的成果和见闻。

  董永军向大家展示这次北极之行的成果

  董永军向大家展示这次北极之行的成果

  东北师大的旗帜飘扬在北极

  东北师大的旗帜飘扬在北极

  浅水冰基浮标 监测北冰洋水域变化

  今年8月3日至8月22日,董永军随同韩国北极科考破冰船“ARAON”赴北极圈进行科研考察。董永军从北京出发,途径美国西雅图、安克雷奇,从阿拉斯加的诺姆市登船,穿越白令海峡,在北冰洋的海面上航行22天,航线划出一道往返曲折的圆弧,他此行目的,只为寻找到一块纬度适合、大小适合、厚度适合、硬度适合的冰,用以安置他的宝贝仪器——由东北师大参与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极浅水冰基拖曳浮标”。   

  浮标有什么用处?董永军说,“目前国际上主流用于极地气候研究的浮标都是深水型的,对北极圈冬夏巨大的温差适应性较差,而北极的冬季气温可低至零下60摄氏度以下,一旦冰层过厚,深水型浮标的数据传输就会受影响。我们师大参与研制的浅水型浮标,在获取北冰洋海平面下数十米的水温、气压变化数据上优势明显。这种浅水冰基浮标的使用寿命设计是一年,但还得看它能否通过北极地区寒冷漫长的冬季的考验。”

  北极危险多 只有白天没有黑夜

  这是董永军第一次参加北极科考,也是东北师大第一次参与北极科考项目。

  “去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看了一些关于北极的科普书,不过等亲眼见到北极,还是感到很震撼。”董永军说,进入北极圈后,浮冰越来越多,“北极的冰与我们长春冬天河面、湖面结的冰有很大不同,因为不断有盐分析出,冰盖上有无数小空洞。更重要的是,北极的冰要结1.5米左右人才能在上面走,即便如此,还要特别小心冰盖上的融池。所谓融池,看上去像是冰上的一汪水,实际这一汪水下面可能是数百米深的冰洞,非常危险。”    8月是北极地区的夏季,最高气温能达到零下七八摄氏度左右。董永军乘坐的科考船初入北冰洋时,还不是一整天极昼,“每天能有2小时左右的黑夜,而且也不是真的黑夜,更像黄昏吧,太阳永远在地平线以上。再往北极深处航行就是整日整日的白天了,没有夜晚。因为条件恶劣,我们每天的科考时间被严格控制在7—8小时之内,其他时间都在船上。”

  北极科考工作人员拍到的北极熊

  北极科考工作人员拍到的北极熊

  在北极 北极熊也依然是罕见动物

  去北极,听起来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感觉会见到各种不常见的北极生物,尤其是北极熊。

  对此,董永军说,“我没有遇到北极熊,我走的是科考船的前半个航程,但看到了很多海鸥,还有鲸。我的队友比较幸运,他在后半程航行里看到了北极熊。他还把自己拍下的照片发给了我。”董永军说,其实在北极是极少能遇到北极熊的,我们下船科考时都会有阿拉斯加当地雇员充当‘赶熊人’,拿着猎枪守在科考人员活动圈的两边,虽然叫‘赶熊人’,但据我了解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也从未真的遇到过北极熊。”

  据悉,此次北极科考项目由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师大等单位共同承担,其中“剖体运动控制、数据采集、实时和准实时卫星数据通信、极端环境的下的低功耗设计”等核心技术由东北师大负责完成。该极地剖面浮标系统能够长期连续在极地布放海域采集并传输冰面气象数据及冰下海洋水文数据,为我国极地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东师物理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北极科考标志着东北师大物理学院已在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尤其是极地海洋观测技术开发方面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对该校应用物理学科扩大在极地海洋观测领域的影响力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 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