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没有以前那么浓厚 但年的内涵并没改变 寻常巷陌-民生在线 徐慧 230407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民生在线 > 寻常巷陌

年的味道没有以前那么浓厚 但年的内涵并没改变

2017-01-12 | 来源: 吉林日报

  □郜玉乐

  对于生于河洛,长于河洛,骨子里被传统“腐蚀”过的我来说,过惯了春节,新年于我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大家期待中的“跨年”,于我而言也不过是台历上那轻轻的一翻。爸爸依然在外地没有回家,新年在他也不过是稀松平常的一个日子。在他乡的街头,看着灯火辉煌的大都市,想想家里的妻儿老父,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喝杯暖暖的茶水,抽根孤独的烟,孤独中带着惬意,惬意中带着倔强,倔强中又弥漫着向往……

  今年的新年,和往年不一样的是姥姥在我家。自从家里住了新房,有了暖气之后,姥姥和我们相处的日子便多了起来。姥姥年纪大了,八十岁的她操劳了一辈子,冬天,我们家的暖气楼便成了姥姥最好的“疗养地”。今年,姥姥竟然嚷嚷着要过八十岁生日,又刚好在新年前一天,这在我们家可是大事。于是,大家便开始了各种张罗。妈妈和小姨负责做饭,表妹负责订蛋糕和通知大家,姐姐和妹妹负责给姥姥买新衣服……本来很寡味的新年,因为姥姥的生日和孩子们的团聚,充满了生气和节日气氛。

  相对于新年,我们更在意和期盼的是农历的春节。小时候,年是爷爷写的一副副对联,是奶奶蒸的一屉屉豆沙馅儿的馒头,是爸爸买回来的肉,是妈妈买的新衣裳,是揣在兜里舍不得花的压岁钱,是那噼里啪啦、金花四溅的一挂挂鞭炮。这是最年味十足的场景了。然后就是初二开始的和妈妈一起回姥姥家,初三初四初五初六的各种走亲戚。关于走亲戚,我们有个更贴切的词语,叫“串亲戚”,现在年节的气氛没有以前那么浓厚了,但串亲戚这个习俗还是一直流传下来了。拎着大包小包的点心、水果,姥姥家舅舅家,爷爷家姑姑家,一家一家串下来,家长里短,嘘寒问暖,年的味道也就在这一家家的互相“串”门中升腾开来。

  记忆中最深刻的场景要数贴对联了。爷爷是远近闻名的老先生,除了书教得好,还写得一手好字,我家的《郜氏家谱》便是他用小楷字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快到年节了,爸爸和叔叔便早早地买下红纸,一张张地备着。到了春节前一天,姐姐和我便飞奔着跑向爷爷家。一边吃着奶奶早已备好的点心,一边催促着爷爷写对联。爷爷老先生的威严在这时候便表现得淋漓尽致,指挥着搬桌子,挪凳子,备下笔墨,铺展红纸,一张张地裁切,翻开早已准备好的老黄历,外加一本本春节对联集锦。帮爷爷写对联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了。我们家的对联是这样分工的,大的对联和横批是要爷爷亲自手写的,小的便要便宜我们这些小孩儿了。从院外的“树木兴旺”、大门旁的“出门见喜”,到鸡窝旁的“六畜兴旺”、厕所旁的“出入平安”,再到水缸旁的“水星在此”、开关旁的“小心灯火”,最后到床头的“身体安康”,一张张“捉刀”写来,便觉得分外有趣。现在想来,我最初的文学启蒙也就是从帮爷爷写对联的时候开始的。

  而今,年的味道没有以前那么浓厚了,对年的期盼没有那么强烈了,但在我看来,年的内涵并没有改变。回家过年,大年三十儿的团圆饭,大年初一的拜年……仍在一一传承。

  家在,年就在。

责任编辑: 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