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光复路上的夜扫人 寻常巷陌-民生在线 徐慧 230515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民生在线 > 寻常巷陌

长春光复路上的夜扫人

2017-01-13 | 来源: 东亚经贸新闻

光复路上的夜扫人

  路边有小吃,但他们都舍不得吃 东亚经贸新闻记者 王振东 摄

  开栏语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俯下身才能心贴心,只有到一线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听到百姓的心里话。对社会、对群众有深切的认识,才能以敏锐的眼光升华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报道内涵。

  从即日起,本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报道,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喜事,好事,耐人寻味的故事,难忘的人,以飨读者。

  12日,是农历腊月十五,虽然没有正月十五的悠远意境,但圆圆的月亮,依然让人有着无数的关于美的遐想……

  在这样的环境里,气温,成为了与这美丽月色有些格格不入的话题,夜晚18时左右,长春的户外温度,接近-20℃,在这样的美丽月色和低温中,记者来到了长春市光复路上,目的,是看看这个城市批发中心夜晚的样子,以及依然出现在这里的人们……

  夜扫人

  光复路,在所有长春人的心中,有着别样的记忆,儿时的小食品批发,以及在小摊儿下坎儿的“瘸子烧烤”,都在每个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心中扎下了根儿,但是,这样的批发中心,也有着自己冷落的一面,这一面,出现在晚上…….

  记者到达这里的时间,正是晚上,没有了白天的吆喝声,街边,是冷冷的黑,地面上,有不少商贩留下的垃圾,还有一个个橙黄色的身影,熟悉他们的人都叫他们——夜扫人。

  晚归者

  说起夜扫人,他们都是宽城的环卫工人,之所有称之为夜扫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从17时开始,都要在这里工作,当然,他们白天还有正常的环卫工作要做。

  与记者第一个聊天的,是一个看起来50多岁的大姐,她的名字叫王洪华,跟这位大姐说一句话,就知道她是个爽快人,快人快语,想啥说啥。

  “我其实吧!是环卫里边的年轻人,我今年53岁,在2006年,我就加入环卫了,那时,我的孩子还在上学呢!”王大姐说。

  随后记者得知,王大姐家住的挺远,回家需要坐很长时间的公交车,10路的很多司机都认识她,因为她身上的橙色,很容易让人记住。

  “我老公是出租车司机,我儿子毕业有几年了,现在还在找工作,我不感觉环卫太累,就当体育锻炼了。”王大姐朴实的话引起了一些同事的嬉笑。

  “我到家得晚上八点左右吧,我老公会给我做好晚餐,等我吃,我很知足,虽然晚归,但是这是我的生活,属于我的生活。”王大姐说。

  老夫妻

  在人群中,记者还看见一对环卫,他们干什么都在一起,老头,看起稍微大一些,老太,看起来,年轻一些,老太的帽子很时尚,后来记者才知道,那是老头用自己半天的工钱给老太买的。

  记者走了过去,拿着相机照了几下,老太有些不自然,挡住了脸,老头看着记者,笑得露出了牙齿。记者走近,得知老头叫杨世清,64岁,老太叫张玉华,55岁,老太的腿,先天一长一短,老头,成为了他生活的拐杖。

  “我俩已经在这里干了三年了,我们老家在九台农村,后来房子住不了了,儿子闺女长大了,我俩就来到了长春,最开始,在光复路卖瓜子,赔了,后来看环卫赚钱多,也不累,就干了环卫。”听到张玉华的话,记者心中有了疑问,环卫还不累?记者询问张玉华,张玉华朴实地回答,“比种地,轻巧多了!”于是,两人又扫起了他们的马路。老头搀着老太,老太看着老头,老头给老太捂捂脸,老太给老头扣了扣帽子……

  去痛片

  当日接近19时,长春的气温继续下降,夜扫人的工作基本结束,原本,记者以为这些夜扫的人,会就近买些东西回家吃,但是他们都没有买,他们说,家里都有现成的,后来记者才知道,这些现成的,多是中午剩下的。

  杨世清老两口的家,在光复路附近,看着两人远去的背影,记者突然想去他家里看看,与他俩说了一下,张玉华同意了。

  于是,杨世清骑着电瓶垃圾车,张玉华坐在上边,记者开车紧随其后,来到老两口家的楼下。

  老两口的房子,是一个月800元租来的,一间卧室,一个厨房,一个洗手间,一个阳台,是家里的全部面积,节省的老两口,把捡来的一些东西堆在了家里,让屋子更显狭窄。

  老两口晚上的饭,是中午剩下的,收拾了一下,在老两口的桌子上,记者看见了一个塑料袋,里边有钙片和去痛片,杨世清说,这药,是给张玉华吃的,每天吃一顿,干活时,腿就不疼了。“她跟我一辈子,我不能给她太舒适的生活,我也不能让她天天忍受痛苦。”张玉华没在屋子里,杨世清偷偷地跟记者说。

  随后,记者还询问杨世清,年轻时有没有照过结婚照,杨世清告诉记者,那时结婚就是一个自行车,“我们也算旅行结婚了吧!”杨世清幽默地说。记者又问他们想不想有个穿着婚纱的结婚照,杨世清沉默了一会儿,说,“嗨!都这么大岁数了……”

  19时许,记者离开了老两口的家,老两口穿着宽城环卫的衣服送记者离开,下楼时,记者没有打开手机的手电软件,因为,老两口肩部的环卫闪灯,照亮了记者下楼的路,记者走出楼宇门,回望楼道里的窗子,灯光依然闪烁,那也是每天凌晨5时,楼道里的样子……

  东亚经贸新闻记者 常麟祥

责任编辑: 徐慧